欢迎访问电商云魔方!4006-089-731

什么是营销新模式下的终端再造?

2016-12-28阅读量:

近些年,线上流量很贵,线下衰退之势不减,于是经常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:“我这产品该走线上还是线下呢?”或者本来做线下的问“该不该走线上”,本来做电商的问“要不要做线上”。
说实话,这不是个好问题:因为这个问题是把目光集中在了终端的形式上,而不是终端的本质 ——职能上。目前我们应该从产品属性、营销目的、物流和信息流四个方面综合考量,来进行终端业务流程的再造。
 而终端为王的概念是建立在 “渠道为王”时代的基础上,其背后的逻辑是集中资源一股脑怼到最有效的渠道环节上;终端的流程再造则立足于产品属性、营销目的及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应用,不仅仅把终端作为一个卖货场所来看,而是一个可沟通场景,这是“内容为王”下的营销逻辑。
还是要回到营销的本源:营销和改变消费行为。我们来重温一个消费行为学的基础概念 ——购买决策 5 阶段模式:“问题认识 ——信息收集——可供选择方案评估——购买决策——购买后行为。”
以前的终端讲究的是 “临门一脚”、“终端拦截”,希望把产品更多、更抢眼的摆在消费者面前,或者让消费者实现“品牌转移”,主要针对的五阶段的第三和第四阶段,即方案评估和购买决策。
而一旦把终端定义为不光承载物流职能,还要承载更多信息流职能。那终端的格局就要发生剧烈变迁, 终端、媒体、公关、广告各类载体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。对于一个关注度较高的产品,先百度一下,成了必不可少。这为 “前终端拦截”提供了广阔天地,搜索排名、官网、论坛等等都可以成为优秀的“前终端”。
我们可能因为大众点评网而入住一家从未到过的酒店、去品尝一家从未吃过的餐馆,可能因为豆瓣网的一个品论而去看某个电影,通过百度地图进入附近的一家药店。这就是终端驱动模型再造的 第一个要素 ——建立前终端
不管是做网上销售还是线下销售的,全部要求提供互联网推广服务,不光要各种硬性宣传,还要求发布更多软性信息。这既是把互联网推广作为宣传工具,又是把它当做前终端进行建设。
终端驱动模型的 第二个要素是建立核心终端 ,按照五类终端划分法,核心终端必须是深度终端。作为最典型的快消品,饮料的适销终端种类非常多。王老吉最初选择的核心终端则是餐饮终端,因为相对于一般的商店来说,餐饮终端跟消费者的沟通无疑要深度的多,尤其是火锅店之类的餐饮终端,还能加强其 “怕上火”的产品定位。
第三个要素是 “后终端” ,这听起来是个新词,不妨先说明一下:通常企业会有个咨询电话,消费者有啥问题会打电话来咨询,或者到售卖现场去找企业代表,甚至企业会派人去上门服务,后来逐渐进化,消费者可以在官网上、在旗舰店留言,给个“好评差评’等等。我们通常管这个营销环节叫“售后服务”。
从 “售后服务”到“后终端”的演化,是理念的根本变化。 售后服务还是“物流”逻辑,强调的是围绕产品的服务,维修、客诉等;而“后终端”则是信息流的逻辑,强调的是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,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。
除了传统的售后服务如电话、维修、会员制、网上留言等,也包括新兴的自媒体互动、粉丝互动和更广义的论坛互动。近些年流行的 “社群经济”,除了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,在营销的本源上,更多是承载了“后终端”的职能。
前三个要素主要是承载信息流职能,那第四个要素则是承载另一重要职能的物流终端。包括分类法中的高值终端、销量终端和普通终端。
前终端、后终端、核心终端,解决的是与消费者沟通的问题,是 “把货铺到消费者心里”,而物流终端解决的是消费者购买便利性问题,“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”。
前三类终端是市场的发动机,而物流终端就是市场的车轮;消费者在前三类终端中体验和接受产品,与品牌发生互动,并可能完成第一次的购买,一旦形成品牌熟悉、认知和购买习惯,消费者就可能把购买场所转向物流终端。
企业经常陷入的误区是,在自己产品尚未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,急功近利在物流终端投入重兵,企图通过 “决胜终端”、“终端为王”的手法,来获取市场的胜利,到头来只能南辕北辙,掉入“血拼终端”和“终端消耗”的陷阱。
产品价值无法被消费者认可,结果是 “大促大销,小促小销,不促不销”,企业将为此拼尽最后一滴血后,遭到市场的遗弃,再被曾经付出巨额费用的终端扫地出门。
企业掉入该类 “终端陷阱”跟标杆企业的选择有莫大的关系,日化行业的宝洁、联合利华,食品饮料的可乐、康师傅,药品的杨森、史克等等,都是国内企业学习的榜样,但在终端模型建设上不同的是,这些大品牌已经通过广告、公关、各种品牌推广等手段,基本完成了其与消费者的沟通,他们的终端模型建设以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为基础,所以他们更强调与顾客的见面率和直接的视觉刺激,终端划分上并没有严格的物流终端和信息流终端之分。所谓“陈列是销售的生命”,但这对一个缺乏认知度的品牌来说是不成立的。
即使是大品牌,其新产品在缺乏市场认知的情况下,也不适合大量进入普通物流终端。
2005 年,由于儿童果汁饮料品类的不成熟,可口可乐花费巨资推广的新品牌“酷儿”,在中国市场一败涂地,遍布在市场各地的可乐公司业务员,一瓶瓶、一箱箱、一车车的给终端和渠道商退货,几个月才完成,此情此景历历在目。
还有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,一些低关注产品,购买行为是随机性、即时性购买。这种状况,用产品本身传递信息是最有效率的。比如,三只松鼠虽然在网上大火,但对于一个零食来说,从网上传递信息驱动消费行为发生,其成本要高于线下。网上炒故事炒概念做传播,比路边支个摊糖炒栗子,通过散发香气来吸引顾客,成本要高。所以看到三只松鼠也开始走线下了,有点晚,但路是对的,看怎么走了。
电商这两年对服装、书、化妆品、手机、小家电再到大家电等行业的线下冲击无比惨烈,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剧,但在食品饮料日化等领域,却影响甚微。阿里和京东这两个大佬都 “很生气”,后果就是最近重点打造 B 端电商,主要就是针对在 C 端表现差强人意的快消品。
这是由该类产品属性决定,它们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产品的现场展示。由此引出了终端再造的 第五个要素 ——物流终端场景化
如果你的终端无法跟消费者沟通,对于消费者而言,它只是一个消费的场所;而一旦你能够在终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,那这个终端就是一个消费场景。如果你没有广告的支持、传播的配合,而你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品牌。那你的终端建设唯一的出路就是:
运用终端驱动模型再造,把购物场所变成消费场景。即使是商超这样典型的物流终端,也能通过一些手段让它跟消费者沟通起来。
终端驱动模型再造是基于 “影响和改变消费行为”的营销本源,从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 5 阶段模式入手。终端驱动模型再造告别传统的 “渠道为王”营销逻辑,从终端的职能出发来规划终端布局,同时强调信息流和物流职能。前终端、后终端、核心终端,以信息传递职能为主,是市场的发动机,是终端建设的关键环节。物流终端承载 “把货摆到消费者面前”的职能,在信息传递到位的情况下,意味着销售机会的增加。对于消费者关注度较低、依赖即时性消费的产品,单纯依赖信息终端建设成本较高,需要做物流终端的场景化。手段可以是包装、可以是主题陈列、可以是主题推广活动、可以是跟线上的结合活动等。想要得到更多关于电商创业、内容运营、微信营销方面的干货吗?那就赶紧注册电商云魔方会员,关注微信营销软件提供商,微信营销解决方案领导品牌 ——电商云魔方。

4006-089-731
咨询热线

获取微信开店资讯

1对1专家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