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400-6089-731湖南移商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
2016-09-23阅读量:
一个现象级营销事件的出现,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,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,它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都遵循着一些相同的法则,都摸透了大众心理和情绪的流动。其中的奥秘,精神病医师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或许能为你解析一二。
法则一:受众三重"人格面具",逐个击破
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三部分:本我、自我和超我。可以理解为,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了三个小人,本我小人、自我小人和超我小人,不同性质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它们不同程度的反应。这三个小人的存在,意味着在策划每一次营销活动之前,你都必须弄清楚你要驯服目标人群身体里的哪个小人,并且知晓它们的特点和软肋。
一、诱惑用户的"本我"
简单直接的感官享受最能刺激本我,比如性、高热量的食品、烟酒、电子游戏、说走就走的旅行、说满就满的淘宝购物车,乃至碎片化阅读,都遵循本我的需求。本我的原则是追求快乐,要求立即的满足。
当你要推广一款主要服务于本我的产品,那么请不要讲道理讲逻辑,放弃分析与说服,而是直接去展示,去诱惑,去巧舌如簧地描述体验。
形象化展示:你可以用精妙的比喻向本我小人描绘产品的使用感受。
体验式营销:免费让受众参与感受你的产品。
制造对立冲突:你更可以反其道而行,用一些本我小人厌恶的因素,让它得到理直气壮的放纵理由。
二、说服用户的"自我"
自我的原则是遵循现实,按照逻辑、常识来行事。你必须清楚,你现在只能通过说服自我小人,那么你就必须足够有逻辑、有足够多的论据,让自我小人相信你所说的。更重要的是,你要足够现实,要告诉自我小人"如果你按我说的做了,你会得到什么"。
在向自我小人说明了结果之后,再反过来解释原因,取得这些成果,不是好吃懒做就行,你得付出汗水。因果清晰,逻辑符合常识,才足以说服自我小人。
自我小人关注一定时间内的回报,而不是当下的体验。各类理财产品会告诉目标用户,买了我的产品,你将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收益,并且它是安全的。当然,获得回报的周期越短,则吸引力越大,所以理财产品通常会通过赠送理财红包等方式,让自我小人觉得这笔交易更值,自己短时间内能获利更多。
三、满足用户的"超我"
各类公益活动、呼吁保护濒危动物、反对虐待妇女儿童,则是默默打动着超我小人,劝说人们按照至善原则行事,让人感受到良心、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,获得某种自我赞扬。
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,代表社会取向和自我理想。在商业环境中,也不乏利用超我小人的特点进行营销的案例,珠宝、别墅、名贵手表、高档汽车等产品就在努力地营造出身份感和阶级感以期打动客户。如"一生领导潮流,难得随波逐流"这样的广告文案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点。
法则二:如果人群是木偶,情绪就是你手中的线
弗洛伊德认为,"一个群体是冲动、易变而且不安的……任何一个希望对群体产生影响的人,在他的论证中不必要逻辑的规则;他必须危言耸听,必须夸大其词,必须一再地重复同样的东西。"
一个营销事件如果不能引起大众情绪的波澜,几乎很难达到刷屏级的效果。大众的哪些情绪最容易一触即发?我们可以根据情绪能量的高低和正负,把情绪大体分为以下四个象限:
位于左上方象限的一类情绪,即高能量负面情绪是大众最易被激发并相互传染的情绪。虽然人人都向往"诗和远方",但无疑"眼前的苟且"更具有搅动人们情绪的力量。
近日,新世相和航班管家策划的"逃离北上广"活动,就正确地利用了一线城市用户的焦虑情绪。焦虑及其引发的逃避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。所以这场"逃离北上广"的活动根本没有费力气向大众描述目的地的美好,在设计方面则采用了令人焦躁的灰色、红色和摇摇欲坠的字体。
自媒体咪蒙的走红,与其激烈的文字风格和背后隐藏的高能量负面情绪不无关系。"贱人"、"low逼"、"小三"、"丑女"、"渣男"、"操蛋"、这些词汇的背后隐藏的是愤怒、焦虑、嫉妒等情绪,此类情绪容易引发共鸣,也极具传染性和扩散力。
法则三:自恋,让受众心甘情愿为你呐喊传播
弗洛伊德认为"自恋"是人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的状态。它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,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、保护的真实感觉。经验丰富的营销人擅长利用人们的自恋心理,让大众心甘情愿地为其做传播,并且从中得到愉悦感。
一、被关注、被认同,是每个人心底的诉求
近日风靡朋友圈的"柏拉图APP"性格测试图片,通过系列性格描绘文案的排列组合(文案描述的往往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性格特点),为每位输入姓名的用户输出一张"专属"性格名片,用户将性格名片分享到朋友圈的动作背后,其实传递出"我是这样的,我很特别,大家快来了解我"的信号。这场营销在短时间内让该应用在app store中社交(免费)榜单中的排名从150名开外一跃到了25名。
二、信息阶梯造就优越感
一些让用户产生"我知道,你不知道"心理的信息,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,这种获得信息源的优越感会促使大众向周围的人扩散。诸如"关于弗洛伊德你不知道的5个秘密"、"弗洛伊德这10句话,不听终生后悔"一类的文章往往流传甚广。受众的每一次传播,其实都是在塑造自己的形象,为自己贴上"我懂的比你多"的标签。
结语
"一个群体受制于词语的真正魔力。词语在群体心理中能唤起最可怕的骚动,也能使这种骚动平息。"把弗洛伊德这句话里的"词语"换成"营销"一词,在某种层面上同样成立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远不止文章提及的三个法则,在理论的指引下去观察、去体验、去揣摩、去尝试,或许比盲目跟风获得更大的成功率。